政策動向
1月5日,山東省能源局發布山東省能源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規劃中提出示范試驗固態鋰電池、鈉電池集成、“虛擬電廠”等技術,突破鋰電池、低成本多價離子電池、動力薄膜電容工藝裝備。
1月12日,甘肅省人民政府發布《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通知,提出開發鋰離子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和薄膜太陽能電池。
2月21日,湖北省十堰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十堰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規劃中提出以電子信息功能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等為主攻方向,支持石墨烯、鋰離子電池和儲能電池正極材料前驅體研發、生產、應用,重點發展磷酸鐵鋰、鎳鈷錳酸鋰等鋰離子電池材料。
3月10日,遂寧市人民政府發布“十四五”鋰電產業發展規劃,規劃中提出重點做強做精動力電池和品牌型消費電池,布局發展儲能電池。
4月1日,福建省發改委發布關于成立鋰電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協調小組的函。文中提出鼓勵寧德鋰電龍頭企業深耕福建,促進全省新能源汽車、儲能電池、動力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氟新材料、銅箔、鋁箔和電芯制造、電池構建等產業鏈上下游貫通、產供銷配套、大中小協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5月2日,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發布成都市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成都市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措施的通知。通知中提出在上游電池材料環節加快招引重點隔膜企業,在中游電池及系統環節加快招引鏈主企業,加大動力鋰電池裝機推廣和儲能鋰電池示范應用。到2025年,力爭鋰電產業總產值達1000億元。
9月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行“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在電池材料方面,下一步,工信部將強化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推動加快鐵、鋰等礦產資源開發進程。工信部將強化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努力保持原材料工業穩健運行,引導碳酸鋰、稀土等重點產品價格回穩。支持鋰資源、鋰鹽、電池材料等企業與動力電池企業合作。
9月2日,北京市人社局發布《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人力資源開發目錄(2022年版)》。文件指出,新能源智能汽車人力資源重點開發方向包含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系統研發與測試、鋰離子及鈉離子電池技術研發。
9月5日,淮南市發布淮南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文件提出,大力發展高容量長壽命三元正極材料、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和硅碳復合負極材料等新型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電解液及固體電解質材料、燃料電池電解質與電極材料。推進高比能動力電池新材料、新體系及新結構、新工藝研究,鼓勵高性能低成本燃料電池材料、電池堆、關鍵部件和綜合集成技術研發。
9月16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印發《甘肅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規劃提出,優化能源供應結構,以鐵鋰等礦種為主攻方向,進一步摸清資源潛力,為后續礦產資源勘查提供可靠的基礎信息數據。
10月8日,貴州省工信廳發布消息,貴州省統籌1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相關地區加快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10億元專項資金已于撥付6個重點園區,支持20個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重點項目涉及的54個配套基礎設施項目。
10月1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做優做強我省鋰電新能源產業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件指出對鋰電池關鍵材料、高性能動力型、儲能型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通過省重點創新產業化升級工程項目,采用股權質押等方式擇優予以重點支持,單個項目給予1000-2000萬元。
11月7日,湖南省長沙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先進儲能材料產業做大做強的實施意見。意見中指出,新設立市級先進儲能材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023-2026年累計安排資金4億元。
11月16日,安徽省合肥市發布關于公開征求《綠色制造評價 鋰電池材料》合肥市地方標準意見的通知。其中提到,綜合績效指標分3級(行業平均)、2級(國內先進)、1級(國際領先),從劣到優遞增,制造工廠的績效從鋰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的綠色工廠綜合績效評價。
11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下發《關于做好鋰離子電池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穩定發展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嚴格查處鋰電產業上下游囤積居奇、哄抬價格、不正當競爭等行為,維護市場秩序。
11月21日,貴州省工信廳發布關于對《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22-2030年)(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規模力爭突破5000億元,形成年生產動力電池120GWh,正極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600萬噸,負極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80萬噸,隔膜15億平,電解液及其上游原材料45萬噸,電池回收規模40萬噸以及配套的其他輔材等。
11月22日,昆明市人民政府發布昆明市“十四五”工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文件指出,大力發展動力電池和消費電池產業,重點發展儲能電池產業;重點發展磷酸鐵鋰、磷酸錳鋰、磷酸錳鐵鋰、三元(鎳鈷錳)等正極材料產業,加快布局生產石墨、氧化亞硅、電解液、隔膜、銅箔、鋁箔等材料。培育引進電池模組和電池包組裝生產線,支持做大做強新能源電池終端產品。
11月28日,遼寧省鞍山市科學技術局發布《鞍山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規劃提到,突破高容量正負極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電解液技術,加快鈉離子電池儲能技術發展,推進鋰離子三元電池、消費類電池、動力電池、軟包電池、硬包電池、正負極材料、pack模組及裝備等技術。
產業動向
鋰電正極行業投資與需求兩旺,2022年三元材料市場產值仍將超磷酸鐵鋰
據統計,2020-2022年正極前驅體及正極材料行業擬投資金額合計超過4800億元,磷酸鐵鋰和三元仍是市場投資的主戰場。2020-2022年,磷酸鐵及磷酸鐵鋰正極材料行業擬投資總金額超2600億元。跨界進入的企業大幅增加,行業一體化布局趨勢明顯。投資的增加,使得行業產能也在快速擴張。公開統計的數據顯示到2022年底行業規劃產能將達到302萬噸,預計實際投放的有效產能在95萬噸,市場規模有望超過1800億元。2020-2022年間三元前驅體及三元正極材料行業擬投資總金額預計超2100億元。預計2022年三元正極材料行業出貨量有望接近70萬噸,市場規模有望超過2000億元,產值規模仍超鐵鋰材料。
鋰電負極石墨化仍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有望超250萬噸
2022年,高溫、干旱等導致的限產限電對負極石墨化行業產能利用率造成一定影響。但受新建產能投產影響,負極石墨化價格仍小幅下跌。2021年以來,受下游需求旺盛及限產限電影響,負極石墨化產能供不應求,石墨化代加工價格從2021年初的1.3-1.5萬元/噸上升至2022年8月的2.4-2.5萬元/噸。2022下半年,隨著新建石墨化項目投產,行業供給持續增加,推動負極石墨化代加工價格下跌,但受云貴川等地高溫限電的影響,石墨化代加工價格下跌幅度并不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負極石墨化領域規劃產能超400萬噸,預計負極石墨化仍將保持高速增長,2025年市場規模有望超250萬噸。
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持續上漲,上游狂賺,下游承壓
2020年之前,由于新能源汽車銷量相對低迷,鋰鹽價格紛紛跌破企業成本線,大量鋰礦企業停業,甚至面臨破產風險。2020年9月份,工業級、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從最低的4萬元/噸左右啟動,到2022年一季度攀升至約50萬元/噸。2022年3月,電池級碳酸鋰均價上漲至50.04萬元/噸,突破前期市場50萬元/噸的預測價。8月份,電池級碳酸鋰均價為49.10萬元/噸,再到10月份,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已達56.15萬元/噸。鋰礦價格持續高位之下,上游鋰礦企業賺得盆滿缽滿,多家上市公司業績“爆表”。下游新能源車企盈利水平承壓,車企紛紛加速在動力電池產業鏈方面的布局,以保障供應鏈的安全。
車企涌入動力電池回收賽道
去年以來,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導致電池成本居高不下,產業鏈利潤明顯向上游集中,利潤空間被擠壓的下游車企對此叫苦不迭。在此背景下,為降低對原材料的依賴,緩解成本壓力,國內外新能源車企紛紛將觸角伸向了動力電池回收業務,開啟降本增效之路。業內有分析認為,當前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壯大,上至電池生產廠商,下至終端利用企業,牽涉眾多。若想有效開發這片藍海,需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力。
歐洲電池產業迎挑戰 本土企業“揭竿而逃”
“今年以來國際地緣政治發生較大變化,局勢動蕩,歐洲能源價格飆升,現在歐洲電價高企,用能成本很高。”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秘書長張雨表示,此外,鋰電產業供應鏈不完整,原材料短缺,材料回收產業欠缺等也影響了歐洲發展電池產業的積極性。一邊是持續飆漲的能源價格,一邊是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誘惑”,及中國完備的鋰電產業鏈和市場空間,今年以來歐洲本土多家車企、電池材料企業“出走”,給歐洲本土產業形成了不小壓力。美國、中國是歐洲車企、材料企業“出走”的重要目的地。
鋰電企業競相赴海外上市
今年以來,已有多家鋰電上市公司宣布發行境外GDR,并在瑞交所或倫交所上市。境外上市逐漸成為企業擁抱國際市場的新途徑。已有包括華友鈷業、欣旺達、星源材質在內的多家國內鋰電產業鏈上市公司宣布加入GDR發行隊伍。其中,欣旺達的GDR上市申請事宜已經獲中國證監會批復,進展最快;星源材質、杭可科技的相關申請已獲中國證監會受理。除此之外,科達制造、杉杉股份、格林美、國軒高科4家企業發行的GDR已于7月成功在瑞交所上市,成為首批在瑞士上市的中國電池企業。企業通過海外上市可以提高其海外知名度,有利于后續向海外客戶供應動力電池。此外,現在歐美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本地化生產的要求日益嚴格,這也是促使中國鋰電企業走出去的一個重要原因。
鈉離子電池產業化加速
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及儲能等產業的快速發展,電池的需求體量持續擴大,使得上游材料供不應求的情況不斷加劇,疊加鋰資源價格的瘋漲,促使產業鏈企業以及資本市場對于鈉離子電池產業的關注。有關機構分析,目前國內鈉離子電池廠商產業化進程推進較快,多于2022-2023年實現量產。目前,鋰電池上游材料價格短期內難以下降,從成本角度出發,如果鈉離子電池快速落地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電池廠商的成本焦慮。不過,鈉離子電池成本優勢目前只是體現在理論上。現階段,和已經發展成熟,靠規模化生產降低了大量成本的鋰電池相比,鈉離子電池實際上還未能具備成本的優勢。
固態電池頻獲資本青睞
固態電池被認為是具備潛在應用前景的下一代電池技術路線,相關企業紛紛布局固態電池技術。固態電池頻獲資本力挺,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已有7家固態電池相關企業獲得30輪融資。具體來看,清陶發展獲9輪融資,輝能科技獲7輪融資,衛藍新能源獲7輪融資,太藍新能源獲3輪融資,恩力動力獲2輪融資,高能時代、中科深藍匯澤各獲1輪融資。資本加持,市場看好,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度在加速。從理論技術,到實際量產,再到裝車運營,固態電池的商業化路徑正逐步明晰。
儲能電池開啟獨立賽道
儲能電池和動力電池有什么不同?根據不同應用場景,前者多應用于電力系統,更需要低成本和長壽命;后者主要為車輛提供動力,更追求高能量密度。雖然兩者的生產線能夠共用,但隨著儲能行業快速發展,儲能電站的規模動輒百兆瓦級別甚至吉瓦級別,業主對定制化、專業化的儲能專用電池呼吁高漲。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儲能電池肯定要開辟自己的獨立發展賽道,這不僅是降本增效的需要,更是安全發展的要求。分析認為,雖然今年儲能市場需求異常旺盛,280Ah電池供應出現緊張局面,但行業制造能力仍需加強。
企業動向
比亞迪發布CTB動力電池技術
5月20日,比亞迪對外推出了電池車身一體化CTB(Cell to Body)技術。“與傳統CTP技術相比,CTB技術將電池上蓋與車身底板進一步合二為一,從原來的電池‘三明治’結構進化為整車‘三明治’結構。”比亞迪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廉玉波表示,CTB技術讓“刀片電池”與車身結合更為緊密,整車扭轉剛度提升一倍,能夠打造撞不斷的電動車。
寧德時代麒麟電池正式發布
6月23日,寧德時代舉行“麒麟電池,推陳出新”第三代CTP技術新聞發布會。寧德時代正式發布CTP3.0麒麟電池,系統集成度創全球新高,體積利用率破72%,能量密度可達255Wh/kg,可實現整車1000公里續航,將于2023年量產上市。
上汽清陶“固態電池聯合實驗室”成立
7月6日,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與清陶(昆山)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昆山簽訂協議,正式成立“固態電池聯合實驗室”,并舉行掛牌儀式。
當升科技擬1.59億元擴建鋰電正極材料生產基地前驅體產線
9月16日,當升科技公告稱,子公司江蘇當升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擬使用自籌資金及銀行貸款投資擴建江蘇當升鋰電正極材料生產基地前驅體產線,前驅體擴建項目總投資額1.59億元,將建成年產10000噸前驅體產能及配套輔助設施。本次擴建產能完成后,公司前驅體產能將達到15000噸/年。
全球首批量產1GWh鈉離子電芯生產線投運
9月30日,華陽集團全球首批量產1GWh鈉離子電芯生產線正式投運,實現鈉離子電池從中試到量產的關鍵轉換。這標志著華陽集團聯合北京中科海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打造鈉離子電池“材料—電芯—電池—應用”產業鏈邁出了堅實一步。
容百科技:2023年正極材料產能規劃10萬噸/年
10月24日,容百科技接受投資者調研時稱,公司錳鐵鋰現有產能6200噸/年,已同步開始新增5000噸/年的擴建,2023年產能規劃10萬噸/年。公司現有鈉電正極材料產能約1.5萬噸/年,計劃在2023年底建成3.6萬噸/年產能,2024年底建成10萬噸/產能。
長遠鋰科6萬噸/年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預計明年一季度投產
10月31日,長遠鋰科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公司目前在建的兩個項目,二期四萬噸/年三元正極材料項目已有部分產線投產,預計今年年底能建成投產。六萬噸/年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預計今年建設完成,明年一季度能陸續投產。
貝特瑞現有負極總產能40.5萬噸/年 鈉電負極已實現噸級以上訂單
貝特瑞披露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其現有負極總產能40.5萬噸/年,今年1-9月人造石墨與天然石墨出貨量占比約2:1,長期目標為50%-60%石墨化自供率。目前,貝特瑞鈉電負極已通過國內部分客戶認證,實現噸級以上訂單。10月份,貝特瑞在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硅基材料第三代已逐步實現量產,第四代處于開發中;布局鈉電硬碳負極,已具備產業化能力,正在建設硬碳量產線。
杉杉股份今年負極成品產能約20萬噸
11月8日,杉杉股份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年初負極成品產能約為12萬噸,石墨化產能約為4.2萬噸;截止今年年底,預計公司負極成品產能約為20萬噸,石墨化名義產能約為19.4萬噸,其中四川眉山一期10萬噸石墨化產能目前處于產線調試、爬坡中;四川眉山一期10萬噸成品產能預計23年年初建成并逐步投產。目前,公司石墨化自供率水平約為50%。
衛藍新能源湖州基地第一顆固態動力電芯下線
11月22日,衛藍新能源車規級固態動力電芯下線儀式在浙江湖州隆重舉行,標志著衛藍湖州基地第一顆固態動力電芯正式下線。在湖州基地首顆固態電芯下線當天,衛藍新能源總投資139億元的年產20GWh固態電池項目也順利在湖州簽約。
贛鋒鋰業擬向贛鋒鋰電增資21億,并籌劃分拆上市
11月23日,贛鋒鋰業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同意公司啟動贛鋒鋰電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分拆上市的可行性方案論證工作,并授權公司及贛鋒鋰電管理層根據贛鋒鋰電經營情況和相關法律法規適時推進贛鋒鋰電分拆上市工作。同時,公告還披露了贛鋒鋰電的增資事項,贛鋒鋰業以自有資金對控股子公司贛鋒鋰電增資不超過20.9億元。
科研動向
新方法數秒合成各種鋰電池正極材料
天津大學教授陳亞楠等研究人員日前發現了一種可以在數秒內合成正極材料的高溫熱沖擊策略。研究團隊通過高溫熱沖擊策略合成了包括錳酸鋰、鈷酸鋰、磷酸鐵鋰等材料在內的幾種典型正極材料。該發現為高性能低成本正極材料的高效合成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國際期刊《先進材料》上。
可充電鋰電池枝晶難題破解
據《焦耳》雜志報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解釋了可充電鋰電池枝晶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其穿過電解液的方法。這一發現最終可能開啟一種新型可充電鋰電池的設計之門,這種電池比目前的版本更輕、更緊湊、更安全。
上海硅酸鹽所等在過渡金屬氧化物正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研究人員合作,提出新的界面穩定策略,在過渡金屬氧化物正極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新材料突破鋰離子電池瓶頸 6分鐘充電6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與姚宏斌、倪勇教授團隊合作,致力于解決鋰離子電池高能量密度與快充性能之間的矛盾,提出并制備出一種新型雙梯度石墨負極材料,實現了鋰離子電池在6分鐘內充電 60%。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科學進展》。
新型固態鋰金屬有機電池研發取得新進展
云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郭洪教授團隊近期在新型固態鋰金屬有機電池研發上取得了最新進展,國際期刊《碳能源》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郭洪教授團隊設計并制備出三種羧酸鋰調控的共價有機框架單鋰離子導體材料,并應用于固態鋰金屬電池,這種策略為構筑高效準固態鋰金屬有機電池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
用“淀粉”做負極,鈉離子電池性能更好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陳成猛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利用酯化改性后的淀粉,通過低溫氫氣還原和高溫碳化反應制備了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硬炭,研究成果為后續進行高性能硬炭的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相關論文發表于儲能領域頂級期刊《儲能材料》。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僅作讀者參考,若稿件有涉及侵權或對內容有任何質疑,請立即與本公司聯系,我們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